威县:共奔乡村振兴致富路
本报记者王芳通讯员赵国华
村中道路宽阔通畅、乡村面貌焕然一新、农家庭院错落有致、特色产业发展迅速……走进威县的乡村,一股美丽新农村的气息扑面而来。
近年来,威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揽,持续壮产业、促增收,抓治理、促振兴,经济社会实现稳健高质量发展,综合实力显著提高,先后获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、河北省乡村振兴示范区、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、河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等一批国家级、省级试点荣誉。
改善人居环境,为美丽乡村“增色”
行道树整齐排列,垃圾分类处理,农家庭院洁净有序。初冬时节,行走在威县众多乡村,目光所及,干净敞亮、美丽宜居。
走进候贯镇西王村村民李俊家里,苹果树硕果累累,散发着清甜的果香。他介绍说:“院里院外,到处亮堂堂的。院子里种上果树,养上花鸟,咱家也成了一个小花园。”
人居环境的好坏是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,是农民感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变化的基础性工作,也是广大农民最直接的需求。近年来,威县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提升,持续实施乡村美化行动。同时,深入推进农村“厕所革命”,全县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9.7万余座,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66%。新建农村公厕558座,实现全县522个行政村全覆盖。开展农村坑塘专项治理行动,整治农村坑塘4096个。
此外,该县持续实施城中村、棚户区、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及乡镇镇区提升更新、空心村治理等“三大更新”行动,切实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水平,提升群众幸福指数。
截至目前,全县累计建成美丽乡村110个,其中省级美丽乡村48个。森林覆盖率、农田林网控制率、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28.38%、90.3%、47.8%。
培育文明乡风,为美丽乡村“添彩”
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。如何以文化建设为支点,帮助农村地区增志、兴智,助力乡风文明建设,也是威县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。
前不久的重阳节,威县组织45家养老院分别举办“浓情重阳节”活动,向3700余名长者们表达浓浓的敬老情,营造敬老、亲老、爱老、助老的社会风尚。在第一敬老院和贺营敬老院里戏曲、歌曲、舞蹈等各具特色的节目轮番上阵,老人们欢聚在一起观看精彩演出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这是威县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威县不断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,以培育孝亲敬老良好村风民风为重点,将孝亲敬老文化拓展延伸至社区、机关、企业、学校等阵地,全力打造“孝行威县”德治品牌。
依托“孝行威县”品牌,该县组织开展文明市民、道德模范、“最美威县人”等评选活动。围绕“家风人人谈”主题,邀请烈士家属、道德模范、优秀党员干部等讲述家风故事。
同时,该县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、道德评议会等德治自治组织作用,开展厚养薄葬、抵制天价彩礼等移风易俗活动,弘扬传统美德,倡导文明新风,带动村风民风持续好转。
如今的威县,看得见的环境在悄然变化,看不见的乡风已润入心田。文明之花盛开,移风易俗、敬老爱幼、邻里和睦,乡风民风持续向上。
目前,以全国知名孝道村——孙家寨村为样板,全县累计培育发展“孝亲敬老”示范村228个。
加速产业发展,为乡村振兴助力
日前,在威县洺沃梨园,村民们正在梨树行间进行冬前管护。“这个梨园是绿色A级精品梨示范园,聘用本地长期工50余人,带动周边种植梨树2万余亩,直接帮助4600余名农民持续增收。”威县农业农村局水果办主任赵旗介绍说。
据悉,当前威县已建成标准化梨园230多个,发展优质梨树10万余亩,亩均收益上万元,带动3万多名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,梨果成了当地群众的“致富果”。
产业振兴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。近年来,威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,以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,培育形成奶牛、威梨、葡萄、饲草、瓜菜五个10万亩特色产业,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村占比73%以上,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根基。
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,该县加大力度招引农产品精深加工、新形态乡村产业、高技术农业等项目,去年以来,新增签约5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5个。
不久前,威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。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根据创建计划,到2025年,威县将实施特色产业强基工程、产业延链融合工程、绿色生态发展工程、乡村和美宜居工程、治理效能提升工程5项工程、86个项目,推动威县奶业、林果业等特色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扩大,县域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,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,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,构建形成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共营共享新模式。